今天,鄒三山和大家分享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方法,可以輕松辨別主流的假表!
在正式聊這個方法之前,我想再多說一兩句。
這個方法很簡單,只是簡單的對比。
但背后的原理還是有一點復雜,我盡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話去描述給大家。
如果嫌棄麻煩,可以直接跳過接下來這一大段。
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去耐心看完,并好好理解。
今天的手表,是商品,是藝術品。
但究其根本,它還是一個機械計時儀器。
如果各位懂了一些基本的鐘表運行原理,真的可以在之后的購買中少走很多的彎路、撥開品牌自賣自夸的銷售迷霧、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手表。
正文開始:
1583年,伽利略在教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教堂頂懸掛的吊燈在添加新油后仍然在空中擺動,雖然吊燈的左右擺動幅度越來越小,但每擺動一次所花的時間似乎相等。
回家以后,他通過大量的實驗分析,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
即“擺左右來回擺動一次所需要的時間和左右擺動的幅度無關,而和擺的長度有關”。
根據計算出來的公式顯示,擺越長,需要的時間越多;擺越短,需要的時間就越短。
如果限定了擺的長度,那么人們就可以利用擺左右來回晃動的規律性去制作鐘表。
在之前,人們對于時間的計算,最基本最可靠的方式就是看晝夜。
一個白晝加一個黑夜就是一天,假設擺在一天內可以左右晃動86400次。因為每次晃動所需要的時間都是相等的,所以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擺左右晃動一次就是1秒鐘,晃動60次就是1分鐘,晃動3600次就是1小時。
只要記錄擺已經晃動過的次數,再累加計算,就可以知道當前的具體時間了。
可惜伽利略沒有進一步將擺錘發展為實用的計時工具。直到1656年左右,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終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計時擺鐘鐘表。
1675年,惠更斯發現一個現象:如果將鐵絲彎曲成螺旋狀,鐵絲的內端和一個金屬環固定,外端固定在其他地方,那么金屬環受力旋轉起來,其左右來回擺動所需要的時間相同的。
這和鐘擺的原理一模一樣,于是人們就又利用這一顯現來制作鐘表。
因為鐵絲非常纖細,和頭發絲一樣,所以英文稱為“Hair-Spring”,中文翻譯為“游絲”,取的是“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的意思。而金屬環來回擺動,所以中文取名“擺輪”。
現代我們所使用的機械手表,幾乎全是利用‘游絲擺輪’的特性來設計生產。游絲擺輪的狀態直接決定手表走時的精度、穩定性,乃一塊手表中最為精密的地方。
而決定“游絲擺輪”周期性的要素有兩個,一個是“游絲”,另一個就是“擺輪”。
當擺輪不變的情況下,游絲的工作長度越長,擺輪來回轉動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鐘表里面的齒輪不變,手表就走得越慢;
游絲的工作長度越短,擺輪來回轉動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鐘表里面的齒輪不變,手表就越走越快。
最容易的理解的現象就是,有時候我們的手表會受磁,游絲受磁以后會發生粘連,這樣游絲的工作長度就變短了,手表自然會走快。
于是,鐘表師們就利用改變游絲工作長度進而改變手表走時的快慢。
當手表走慢了,就縮短游絲的工作長度。當手表走快了,就增加游絲的工作長度。
而控制游絲工作長度最明顯的部件就是“快慢針”,使用時,向左或向右偏移即可。
而這些年,大熱的“鵝頸微調”其實就是“快慢針”的一個升級版本。上圖為朗格的鵝頸微調結構,紅線所標注的就是快慢針。
傳統的單一快慢針結構可能在受到震動時發生偏移,進而導致手表走時意外變快變慢。同時,鐘表維修師傅在調節時也不容易把握需要偏移的具體角度。
鵝頸微調的出現則改善了這兩種情況,因為鵝頸是帶有彈性的金屬鋼件(黃色),所以一旦被調節螺絲(綠色)鎖定,快慢針就很難在受到震動的情況下偏移。
同時,用螺絲刀去轉動調節螺絲也更容易做出細微的移動,這樣,對于鐘表的走時精度的調節更精細。
上面提到了,決定“游絲擺輪”周期性的要素有兩個,一個是“游絲”,另一個是“擺輪”。對于要素游絲,常用的方法是調節游絲的工作長度。而對于要素擺輪來講,就是去調節擺輪的重量。
這一概念很容易理解,在游絲不變的情況下,擺輪越重,擺輪來回擺動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鐘表里面的齒輪不變,手表就走得越慢;擺輪越輕,擺輪來回擺動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鐘表里面的齒輪不變,鐘表就都得越快。
這個時候,可能有表友會提問,通過擺輪要素去調節鐘表走時快慢真的是添加或減少擺輪本身的重量嗎?
其實不是的,因為擺輪太過于精細,是難以在后期增加、減少重量的。于是鐘表師們研究出調節擺輪運動慣量的方法。
在擺輪內側裝上螺釘,調整運動慣量的時候,將螺絲擰進、擰出即可。螺絲和擺輪的重量并沒有改變,但螺絲的距離擺輪中間的距離發生了改變,所以運動慣量就相應變化。
勞力士擺輪上面有兩組砝碼,一組大砝碼,一組小砝碼。大砝碼調節一格可以改變每天2秒,小砝碼是每天1秒。
比如,旋轉砝碼向藍色箭頭方向移動,擺輪的運動慣量就變重,手表就可以走慢。旋轉砝碼向綠色箭頭方向移動,擺輪的運動慣量就變輕,手表就可以走快。
除了勞力士那種以外,百達翡麗也有一種擺輪,也是通過調整擺輪的運動慣量來調節手表走時快慢的,異曲同工之妙!
在之前提到,通過快慢針去調節游絲的工作長度的方法可能在后期偏移產生誤差。
雖然后來提出了諸如鵝頸微調、蝸牛微調之內固定快慢針的方式,但是在改變游絲的工作長度的同時,還會影響到游絲的內外樁、卷進角,導致產生非常非常復雜的變化(復雜到完全看不懂)。
所以在高端的鐘表之上,一般采用的都是砝碼擺輪,通過改變運動慣量去調節走時快慢。
而游絲的工作長度在設計機芯時設計已經限定,成品沒有快慢針,無法調節工作長度。
這樣的設計被稱為“無卡度砝碼擺輪”。
當然,也有部分品牌將快慢針和砝碼擺輪同時使用。
不過理論上,單一“無卡度砝碼擺輪”更好。
那么,本文一開始所說要分享給大家鑒別市場主流假表的方法正是去鑒別和分辨是不是“砝碼擺輪”。
因為砝碼擺輪生產加工、后期調教的要求比較高,假表生產商目前還做不出來,或者做得不好,所以通過這樣方法去分辨真假是最簡單粗暴的!
之前,天梭、美度之流的品牌很難鑒定真假,現在新款的80小時動力儲存機芯版本升級了無卡度擺輪,只要擺輪上有這樣的砝碼,就可以輕松確定是真表。
現在有一種模仿勞力士3135機芯的假表,機芯板路差不多,但是通過砝碼擺輪也能輕松鑒別。
萬國的葡萄牙七天也是假表泛濫的款式,也有機芯板路差不多的假表,迷惑性較強。使用看無卡度擺輪的方法,也可以輕松辨別真假。
愛彼的皇家橡樹、離岸系列同樣也是假表泛濫,假表使用的機芯也是模仿真表板路,這一方法適用。
歐米茄同軸砝碼擺輪也是適用。
靠分辨擺輪是否為砝碼微調擺輪已經可以分辨很多的假表、假機芯了。不過在實際過程中,部分品牌的機芯之前的還是老款的快慢針調節,所以,大家在使用這一方法的時候,一定核對好機芯型號和表款型號。
另外現在市面上有一種假的沛納海,其擺輪上也有砝碼,所以千萬不能單靠這種方法去區分。假的沛納海手動機芯的擺輪中間的兩個支架是呈90°垂直交叉的。
而真表不僅有砝碼微調,而且擺輪的兩個支架是呈45°交叉的,通過觀察擺輪也可以分辨。
對于手表真假的鑒別來講,涉及到方面非常多。
表殼、盤面、表針、后蓋都要考慮,并且每個品牌每一時期的表款都各有特點。所以不能單從擺輪來分辨真假,寫這篇文章只是因為‘最易學最簡便’。應付大部分假表是夠用了……